宋明时期紫砂壶的艺术特点概述

宋朝时期,我国的陶瓷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南北黑多名窑都相继崛起,而且各具特色。江苏的制陶业发生明显变化,这个时期青瓷的生产逐渐衰落,随之而来的是日用陶器的迅速兴起,这也说明陶瓷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陶器胎壁较厚、胎质坚硬,内外施釉的大型陶缸和中型陶缸、钵等产品,在胎质、造型、成型制作等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个时期紫砂制品形成了以宜兴丁山——蜀山——汤渡和五圣村为中心的两个产区,而且进一步奠定了陶都宜兴的发展根基。

现代的宜兴境内扔可以发现宋代的窑址。张渚镇窑场的分布比较广,而且保存较好。在西渚镇内,至今还保留着二十多个窑墩,其中包括四五十座龙窑遗址。此外,西渚窑场的废品堆积很多,这个地区的主要产品是一种小口溜肩带耳、形状类似鸡蛋的釉陶瓶,这种类型的陶器相传是南宋将领韩世忠所统领的军队平时使用的行军壶或者酒壶。

南京、扬州的北宋古井和墓葬中都出现过这类釉陶瓶,据此我们可以推测该瓶最早的烧制年代可追溯至北宋。这些地方的窑场除了烧制釉陶瓶,还烧制了少量的盆、罐、壶和缸类器皿。现在西渚镇附近,有一处名为缸窑湾的地方,这里出土的器物包括垫烧大缸的窑具,此外还有锯齿形的环状物,比如说大型垫座。从这些例子当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该处生产缸类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在西渚窑场之外的白塔村同样也发现了三处窑墩,这几处古窑可能都经历了元、明时期,在这些窑址还曾经发现了一种橄榄状的小口无耳釉陶瓶,这和宋朝时期的韩瓶不同,这种瓶子多发现于明朝初年的遗址中。西渚窑群在南宋初年可能是一处军用窑场,当然部分产品也有可能提供给民用,到了南宋的中晚期和元、明之际,这些地方出产的陶瓷则以民用为主。在宜兴丁蜀地区,由于古今窑址重叠,加之近年来废弃龙窑改建隧道窑,故宋代的窑炉遗迹已难以寻觅,但从少数几处的废品堆积来看,均是以烧造缸类为主。

明清时期,宜兴窑厂生产用来陈设的艺术陶器多达几十种,而且其生产规模和制作技艺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具体的产品包括瓜果、动物等雕塑品,此外还有笔筒、砚台、笔架、镇纸、棋具等文具和娱乐品。这一时期江苏地区日用陶器的生产多集中于手工业工场,并且进行了专业的分工。明朝时期,砂锅也逐渐在民间普及。陶工挖掘出山中白泥后,先捣碎,再经过淘漂后,使用手工方法制作成型,然后经过缸体套装,最终送入窑内焙烧。

明代中叶,宜兴的丁山和蜀山一带发展成为江苏陶器的主要产地,这一时期的产品种类很多,销售区域也逐渐扩大,甚至还出现了粗、溪、黑、黄、砂货的行会组织。此时,这一地区也给皇室制作大龙缸,宜兴陶业已发展成为全国日用陶瓷的重要产区,“宜兴窑”也因烧造日用陶器的名窑众多而载誉于世。

明朝的紫砂壶艺术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紫砂壶艺人,比如供春、时大彬等,这也让紫砂壶艺术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明朝万历年间,紫砂壶现存的三大壶式(筋纹型、自然型、几何型)都已全面成型,而且还有上佳的作品问世,从这方面来说,紫砂壶已积累了更多的文化艺术特质。也因为这样,万历年间成了紫砂壶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分享知识,传承文化,了解更多古董文物知识,或者身边有收藏紫砂壶和陶器的朋友,请联系福羲汪先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53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